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管理条例  >  政策法规  >  正文

政策法规

陕西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发布时间:2016-12-13     浏览量:

陕西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建设指标

目标要求

管理体制与机制

一、管理机构与岗位

1.  建立或明确学校信息化统一归口管理的行政职能处室。

注:[1] 信息化行政职能处室可独立设置,也可依托原有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等设置;或在已有的处级职能部门中增加或完善信息化管理职能。[2] 信息化行政职能处室的业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归口管理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负责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协调推动全校跨部门的信息化平台与数据互联互通;统筹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等。

2.  信息化行政职能处室行政人员编制不少于3人。

3.  学校具有一支与办学规模相符合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不含承担多

媒体教室和教学机房教学终端维护的人员)按办学规模配置,每千名学生设置一个岗位,队伍职称结构合理。

4.  在其他二级部门(院系部处)设立了职责明确的信息化秘书工作岗位。

注:二级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秘书工作岗位隶属各部门,在业务上负责协调本部门与信息化职能处室的相关工作。

二、统筹发展与规划

5.  成立了由学校行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化行政职能处

室,定期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6.  成立了由校内外业务专家组成的学校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保障领导小组工作决策的科学性。

注:专家委员会职责主要包括论证信息化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并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关建议和决策参考等。

7.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纳入了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8.  根据部省两级相关要求,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

三、激励和保障制度

9.  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果认定与奖励办法并实施。

注:除论文、专著、专利、奖励等现有成果认定方式外,还包括对信息化工作中完成的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开发等成果制定、成果认定、成果奖励制度和办法,激励教师和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信息化具体工作。

10.    完善了职称评定办法,将信息化工作成果纳入职称评定。

11.    制定了信息化工作人员业绩考核办法和激励制度。

12.    建立了针对各类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制度。

四、投入机制

13.    有效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将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14.    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支出结构合理,建立了统筹管理、应用驱动的建设投入管理机制。

基础设施

五、网络接入

15.    提供满足师生使用的校园网络接入条件。师生在办公场所、学习场所可方便接入互联网;网络接入覆盖校内所有区域。

16.    校园网主干及出口带宽能够满足需要。主干带宽不小于1G;全校师生人均出口带宽每千人不少于0.1G

六、教学终端

17.    建设了能够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数占全部教室数的比例大于50%

注:网络多媒体教室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室方便地展示多媒体教学资源,能方便地访问Internet和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并具备传统教室的教学功能。

18.    教师拥有备课、授课必需的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

注:教师备课、教学用终端设备是指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等多媒体教学终端,根据不同的技术方案,设备选型也许不同,总体上要保证教师从备课到授课各个环节的网络资源访问与展示。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设备,要按照应用需求导向的思路,不断提升教学环境的现代化水平和使用便利程度。

七、网络与信息安全

19.    实施了有效的安全技术防范或措施,关键业务系统采用了专网等物理隔离措施。

注:常见的安全技术防范或措施包括:网络防病毒系统、入侵保护系统、邮件过滤系统、信息审计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等。另外要根据国家和省级有关要求做好网站前置审批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

20.    建设了保障各类信息化系统稳定运行的规范的专业机房,管理制度完善。

21.    贯彻和制订了网络信息安全相关规章制度。

22.    建立软件采购、软件使用和软件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行政办公使用正版软件。

信息数据资源

八、管理信息资源

23.    贯彻了教育部与省颁管理数据标准。

24.    各类管理信息数字化,并有效实现校内数据共享。建设了校本共享基础数据库,并采用数据交换平台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各类管理系统的数据互通。

25.    按照省级技术规范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交换平台的对接,与省级平台之间数据互通。

九、数字教育资源

26.    形成了校本资源建设的机制,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服务平台。

27.    课程与专业的数字化改造推进有力,精品视频课、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28.    形成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数字化平台,课程内容更新紧跟科研前沿。

29.    购置了能够有效满足学校科研和教学辅助工作的电子资源,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文献数据库等,并能够及时更新。

应用建设与推广

十、信息化管理

30.    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一系列面向管理和服务的校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基础校务管理信息化。

注:常见的校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学工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招生系统、就业系统、校友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会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

十一、信息化教学

31.    形成了支撑教学的信息化环境,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教师组织各种教学模式提供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及师生立体化交互等全方位支撑,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助服务。

32.    产生了一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名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创新成果。

十二、信息化科研

33.    建设了科研管理业务信息化平台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对外交流、成果转化等日常科研管理的信息化。

34.    建设了科研服务信息化平台并投入使用,实现了面向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个性化服务、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共享服务等,比如统一提供支持科学研究的专业工具软件、提供共享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提供大型仪器设备的网上查询与预订。

35.    建设了服务科研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如基于网络的协同科研系统、针对专业领域的科研网络社区等。

十三、信息与服务集成

36.    建立了校内信息共享平台,校内人员、教学、科研、资产等基础信息实现了由权威业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和维护更新,并实现了安全、可管理的信息共享服务。

37.    建设了学校和校内二级部门网站,并实现了网站与各类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的信息互通,即一次发布,同步更新,学校网站成为信息发布、信息服务的主窗口之一。

38.    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与管理,校园信息通过校园信息门户等技术手段实现面向校内外各类用户的服务。

39.    信息应用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跨部门的业务协同管理系统得到应用。如迎新、学籍异动、学生离校、教工变更等。

40.    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并实现了与数字校园平台之间数据互通,互相集成,功能范围覆盖广泛。

注:常见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范围包括:身份识别、图书证、就餐、考勤、门禁、消费、洗浴、医疗、上机、交费等。

41.    按照省级技术规范,采用个人空间等技术模式,建立了面向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以用户为结点聚合个性化服务与信息,实现面向用户的个性化应用与信息服务,并能与省级平台对接。

注:省级平台采用全省教育系统统一的技术规范建设个人空间,实现各类个性化服务与信息的聚合

十四、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42.    形成了面向校外用户个人的信息服务平台与互动平台。

注:可通过学校主页提供服务,也可以与省级个人空间融合,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信息推送

43.    建设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支撑平台。

44.    建设了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向校外科普教育、人文教育、学科教育辐射的信息化平台和机制。

45.    各类平台和资源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如课程的国际化、学校管理与服务的国际化、学校文化的国际化等。